第2章 母慈子孝,机心蕃茂
A+ A-

  见他这幅做派,李贵妃却不买账,自己这个儿子什么样她最是清楚不过。

  她冷着脸,语气带着质问:“怎么?又要像上次会极门劝进一样,畏百官如虎狼,瑟缩在这慈庆宫中不敢出!?”

  言语毫不给自家儿子留面子,只因朱翊钧这番行为,也不是第一次了。

  前几日,文武百官便是在会极门上表劝进,以礼法而言,朱翊钧至少得当面辞让。

  但朱翊钧竟然怯弱畏葸,硬生生被吓得不敢露面,最后骑虎难下,只得以口谕传出,草草了事。

  几乎将李贵妃气个半死,事后好好责骂了一番。

  而今日文华殿常朝,军民代表、文武百官正要再度劝进,朱翊钧又躲在殿内不出去,她如何不气极?

  有着此身记忆的朱翊钧,自然知道怎么回事。

  心中叹了一口气,也难怪万历皇帝大婚后,李氏也不愿归政,这份心性,确实难以让李氏信任倚靠。

  他整理了一下语言,脸上露出郑重之色开口道:“母妃,父皇年岁不过而立,欣兹春茂,圣祚遐昌,岂料猝然驾崩而奄弃天下。”

  “儿臣痛贯心灵,若寘汤火,一时失了方寸,以致前次进退失据。母妃教训之后,儿臣这两日来多次自省,万万没有再犯的道理。”

  “今日当真不是儿臣有意拖延。”

  朱翊钧咬文嚼字,也不是要卖弄,这不过是前次辞让中的一些词汇,此时摘出来引用一番,以示他被教训过后确实是听进去了,日常说话,倒是真没这样的。

  手法拙劣了些,却正适合这个年纪小孩的心理。

  总之意思就是,老爹死得突然,他好好一个皇太子,一眨眼的功夫就钦定要登基了,有些慌乱也正常吧,现在回过神了,下次一定!老妈你就别骂了。

  果然,李氏见他举止言辞之间,有规有矩,沉稳从容,颜色也是稍稍开霁。

  却还是没轻易放过他,皱着眉头道:“军民百官都在文华殿等候,你有什么理由还在殿内拖沓?”

  李贵妃平民出身,后为宫女,称呼言辞自然没有太多讲究。

  她语气严厉,显然是没个正经理由少不了一顿训。

  话音刚落。

  就见得朱翊钧抬起头朝她看来,眼眶微微泛红。

  似乎强忍着悲伤之情,吐字清晰道:“娘亲,方才天狗食日之际,儿臣似乎着了魇。”

  “隐约看见了父皇就在殿中,还甚是慈爱地要拉儿臣的手,朝儿臣笑,可儿臣伸手去触,却怎么也够不到。”

  说到此处,表情虽然绷着,眼眶的泪珠却直接流了下来,话语间也有忍不住的哭腔。

  这就是老戏骨的实力了,挥洒自如。

  李贵妃见他这情状,也是一怔。

  看着朱翊钧悲伤的面庞,恍惚间才突然想起,她这些时日百般苛责的调皮儿子,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猝然丧父的十岁稚童。

  也不知是不是这几日都没休歇好,眼下竟是做了噩梦。

  一时有些心软。

  正想俯下身,好生宽慰一番,却又生生止住,掐灭了这丝念头。

  马上要登基为帝,这九州万方、天下苍生就要扛在肩上,哪有他怯弱的功夫。

  非常之时,需得狠下心来抚育,才能早日肩负大任!

  想到此处,李贵妃当即皱起眉头,语气严厉地教训道:“你这副样子,成何体统。”

  朱翊钧当然不是要卖惨的,他当即后退一步,再度拜下。

  随后在脸上胡乱抹了一把,语气坚定道:“母妃,儿臣非是自怜而落泪,乃是思及方才父皇所言,一时哀思难止。”

  他再度答话,语言间给李氏留了个扣子。

  果然,李贵妃听他言语,立马抓住了重点。

  她后知后觉地脸色一变,惊疑不定道:“大行皇帝还有言语嘱咐?”

  李贵妃自幼崇佛,对鬼神之说,向来是宁可信其有的态度。

  历史上还有顾念死刑有碍天和,要将犯人尽数开释的事情。

  方才朱翊钧只言她还道是做了噩梦,她还未多想,但此时竟然说先帝有言语留下,这是显灵啊!

  她的思绪,立刻就往鬼神之说上想了去。

  念及至此,李贵妃看向朱翊钧的眼神不由认真了几分,等着他回答。

  而一旁的冯保立刻身体紧绷。

  生怕皇太子是被奸人诱使,要说出什么惊人之语。

  他多年政争,敏锐的嗅觉自然不缺,这种手段,他可见多了!

  要知道,他刚刚将孟冲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上拉下来,此人好歹是掌过权的,眼见大势将去,难保不会出什么毒计!

  还有孟冲在内阁之中的靠山,高拱,此人也是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

  这可是当朝首辅!三朝老臣!

  他近日抓住了此人一个把柄,正在筹谋对其发难,也未尝不会被高拱闻了风声,要先下手为强!

  冯保一时间心念百转,直勾勾看着朱翊钧,只恨此时没有他插话的余地,只能心中焦急。

  朱翊钧感受到了冯保的目光,却没理会。

  他小脸上还挂着泪痕,显得天真可怜:“依稀之间,听到父皇嘱咐儿臣,说……说……咱们孤儿寡母三人相依为命,让儿臣好生孝顺母妃与皇后,否则,他放心不下。”

  他口中的皇后,自然是先帝的皇后,也是他宗法上的母亲,这才有母子三人的说法。

  冯保听罢,心中暗暗长出了口气。

  这番话语,倒没有什么出格之处。

  可惜,这只是因为他身在其中,眼光局限,根本不知此时的朱翊钧,乃是奔着向李贵妃争宠去了!

  此乃润物细无声之道。

  需知,权力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攥在手上的。

  无论如何,他如今登基,事实上就只是一名儿皇帝。

  权力是没有真空的,他既然不能行使皇权,这份权力,当然而然地落在了李氏手中。

  所以,他想亲政,关键还在这位母妃身上。

  若是她执意将其托付与司礼监与内阁,那朱翊钧可有的等了。

  历史上这位李氏,可是在他大婚后,仍然没将大权交予他。

  这可如何使得?

  登基十年不干政啊,他能做多少事?

  若是不能尽早伸展拳脚,总览政事,还要他这一身超迈时代的学识做什么?怎么让大明再次伟大?

  既然前身不靠谱,让李氏如此不放心,他自然要吸取教训,从细微处做起,慢慢给李氏信心。

  所以,他方才的所有表现,都是做给李氏看的。

  从行止有度,到措辞谈吐,以及最后的感情牌,都是在向李氏表现,给她做思想工作。

  总之就是要让她知道,她儿子,是天资聪颖的,是敏于政事的,是孝悌仁义的,总之,反正就是靠得住的!

  这种平民出身,还没被政治浸入味的女人,打感情牌,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历史上这位李氏,迟迟不将大政交还,一来有孩视万历皇帝的缘故。

  二来,恐怕也有掌权日久,政治格局稳定,不愿意轻易改动的缘故。

  所以,做工作,得趁早!

  哪有信任外人,不信亲生儿子的道理?

  好在他朱翊钧不一样,这种联络单位老妇女感情的手段,可谓信手拈来,加上他现在顶着一张八岁小孩的面孔,天然就极具欺骗性,就连冯保在方才最警惕的时候,也最多想想他是否被人哄骗,何况李贵妃?

  有优势,自然要好生利用起来。

  今日只是一个开胃菜。

  往后更得好好表现!

  为此,他才在最后做出了铺垫。

  他需要有一个理由,一个一朝开悟的理由。

  皇太子哀思大行皇帝,一改常态,奋发作为,这就是一个放到哪里都能拿得出手的原因!

  多好的事迹,这要是他前世,能写出十篇不重样的材料来。

  果然,朱翊钧这一连串的攻势下,李贵妃终于有了些动容。

  她眼中划过一丝哀色。

  先帝猝然病逝,留下他们孤儿寡母,主少国疑,这番话可谓正好戳到她的软处,心有戚戚。

  她嘴唇动了动,一时无法言语。

  只是低头看向朱翊钧,缓缓伸出手,用力地替他擦了擦脸上的泪痕。

  过了好一会。

  李贵妃才肃容道:“既然如此,我儿更应当进学修德,无事怠荒,不要负了你父皇所望才对。”

  “你出阁学习至今三个多月了,我问及进度,诸位讲官都讳不敢言。你若是当真有心,便在开经筵之前,将四书五经尽数熟读一番。”

  她顿了顿,又补了一句,说道:“切莫再像之前一样,振作两三日,又怠惰了回去。”

  所谓太子出阁讲学,算是启蒙识书,诵读即可;而经筵,就是皇帝辨析经典,深入学习政治哲学了。二者之间,自有差别。

  朱翊钧听罢,只觉一噎。

  心中叹了口气,合着间歇性雄心壮志,是每个人都有的前科是吧?真坑啊。

  看来,李氏不是那么好攻略的,眼下虽然态度有所软化,但,道阻且长啊。

  也罢,多少有些效果,反正他还有时间,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滴水石穿罢。

  他重重地点了一下头,稚声道:“母妃教训得是,儿臣定然不负父皇、母妃、母后殿下所望!”

  “今后必然进学修德,尽快将四书五经熟知,好让母妃与母后殿下考校!”

  说罢,他还拱手朝那位宗法上的母亲,也就是皇后,所居方向拱手行礼,以示方才先帝所言的母子三人,他谨记在心,一个不落的。

  李贵妃不置可否。

  “走吧,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我送你到文华殿外,稍后殿上你好好在百官面前显露天家威仪,不可再似前次一样畏缩了。”

  随后,她便牵着朱翊钧的手往外走,两人就这样被宫女宦臣簇拥在中间,往文华殿而去。

  文华殿是廷议的地方,皇帝便殿,积年政治共识下,后宫连进入的资格都没有,也只能送到殿外。

  当年明英宗朱祁镇九岁登基,有人请英宗的祖母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后来掀起好一场争论,最后还是以张太皇太后一句“不要坏了祖宗规矩”定下调来。

  如今李氏连正宫都不是,当然也不敢僭越祖制成法。

  一行人刚刚出了慈庆宫。

  没走几步路。

  突然看到。

  一名太监提着灯笼急匆匆跑了过来。

  李贵妃当即皱起了眉头,她分明看着来人,是从文华殿的方向而来,这紧要关头匆匆忙忙,是出了什么事?

  不过这自然不用她亲口问来。

  冯保当即跨前一步,一把拽住那小太监,一个耳光刮了下去:“你这不长眼的,是要冲撞大驾吗!?”

  小太监突兀受了一耳光,也不敢辩驳。

  只是捂着脸,噗通一下跪倒在地,喘着粗气道:“贵妃娘娘,太子爷,要事容禀!”

  “首辅高拱,久候太子不至,方才在殿上对奴婢说,果又如此,皇太子定然又不来了,你这厮再去请个口谕罢。”

  “奴婢不敢擅专,连忙赶来禀报!”

  朱翊钧心头一跳,不露痕迹地看了一眼此时退到一旁,眼观鼻,鼻观心的冯保。

  心中暗道不妙。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万历 第2章 母慈子孝,机心蕃茂 第3章 权柄操弄,大局为重 第4章 峥嵘初现,太子升殿 第5章 文华殿上,再行辞让 第6章 暗流涌动 第7章 孝事两宫 第8章 蛰伏待机,涓流以蓄 第9章 拿腔做势,箧书潜递 第10章 贪腐枉法,日讲太甲 第11章 蚍蜉戴盆,语出惊人 第12章 天下大弊,攘争名器 第13章 各有谋算,飞蛾赴焰 第14章 发个单章 第15章 虚空造牌,改往修来 第16章 别宫星霜,外柔内刚 第17章 软刀割心,堕溷飘茵 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无恐 第19章 俯首称臣,孤家寡人 第20章 坊间传闻,异苔同岑 第21章 积弊成病,勉从劝进 第22章 事核言直,他山之石 第23章 哀哀君父,汹汹子民 第24章 如梦方醒,金杯共饮 第25章 和衷共济,求同存异 第26章 借题发挥,克爱克威 第27章 蛛丝马迹,风雨将至 第28章 根据槃互,大戏序幕 第29章 日升月恒,居中平衡 第30章 践祚之初,群然噪呼 第31章 关于更新和追读 第32章 擦拳磨掌,你来我往 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发 第34章 浑水摸鱼,搅动时局 第35章 献替可否,无中生有 第36章 循循善诱,半推半就 第37章 疾风劲草,稳中向好 第38章 铢称寸量,分廷相抗 第39章 当轴处中,各显神通 第40章 扑朔蹊跷,作浪兴涛 第41章 粉墨登场,豁然开朗 第42章 追根究底,杀心自起 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无忌 第44章 金石之交,分道扬镳 第45章 暗伏惊雷,舍我其谁 第46章 杀人试锋,白虹贯空 第47章 夤夜闯宫,袒心剖胸 第48章 赦赏天下,云行雨洽 第49章 黯然失色,运筹画策 第50章 截镫留鞭,如日中天 第51章 三江感言&下周三上架 第52章 南来北往,诈以邀赏 第53章 布帆无恙,万人空巷 第54章 君臣相见,殊深轸念 第55章 有条不紊,心服首肯 第56章 炊金爨玉,殚精竭虑 第57章 投石问路,疑团满腹 第58章 应然归圣,实然归朕 第59章 惊雷炸响,摩拳擦掌 第60章 稔恶盈贯,记录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