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贪腐枉法,日讲太甲
A+ A-

  隆庆六年六月初二,清晨。

  ……

  一夜过去。

  到底是小孩子,睡眠质量比穿越前可好上太多,朱翊钧难得睡了一个久违的好觉。

  他刚醒过来时,还有些迷迷糊糊,下意识去伸手去拿枕头下的手机。

  摸到空无一物,才猛地清醒过来。

  “殿下,您醒了。”床榻旁的宫女靠近前来。

  朱翊钧突然问道:“我昨夜梦话说的什么,你们听清了么?”

  几名宫女都是一怔:“殿下,您不曾说梦话。”

  他这才放下心来,点了点头:“那似乎是做梦了,先替我更衣吧。”

  几个宫女立马捧着縗服,围了上来。

  穿衣的间隙,方才那名宫女说道:“殿下,张大珰已经来慈庆宫了,说是随时听候殿下差遣。”

  朱翊钧忍不住笑了,这张宏,太想进步了。

  等穿好縗服,又梳洗完后,他才吩咐道:“让张大伴进来吧。”

  张宏是端着早膳进来的。

  他看着还有些稚气的皇太子,不由愣了一下,险些跟昨天乾清宫那位威压摄人的嗣君对不上号。

  但毕竟是大太监,城府自然不缺,一丝错愣很快敛去:“奴婢给主子请安。”

  朱翊钧温和地点了点头,示意他近前来。

  而后施施然坐到案前开始用膳。

  张宏让宫女退了出去,才从袖中掏出一叠纸,道:“主子,昨日您吩咐我的,都在这里了。”

  朱翊钧有些惊讶地接过,这张宏,办事还挺快。

  大致翻了一下,隆庆元年至今,六年里湖广巡矿税的太监名单,一共十余人。

  有些还标注了年龄,职司等信息。

  他心里满意,也不吝夸赞:“办的不错。”

  耳目之用,这就体现出来了。

  湖广的事其实并不急迫,他想着手处理这事,至少也得掌握部分权柄之后。

  但,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准备,总好过只能从奏疏当中获取信息。

  无论是宫里、中枢、地方、边事、财用,总要先做到心中有谱,才能具体谋划。

  全然靠着后世的知识盲人摸象,只怕万劫不复。

  得将见识与如今的事情相结合,互相映照。

  这就叫后世知识当代化。

  张宏得了夸奖,连道不敢。

  朱翊钧一边吃着早膳,一边认真看了起来。

  湖广的矿课水深是必然的,但不可能是一日之功。

  先帝在朝的六年里也不是没巡过税,怎么一个发现问题的都没有?

  这才是朱翊钧在意的地方。

  张宏见他看得入神,小声说道:“主子,昨夜宫里又出了个事儿。”

  朱翊钧头也没抬:“别卖关子,有话直说。”

  张宏连忙称是,又接着说道:“孟冲昨夜失足溺亡了。”

  朱翊钧手顿了顿,抬起头神色莫名:“失足?”

  张宏知道这是个心如明镜的主,解释道:“东厂的人发现的,勘察过说是失足溺水,司礼监也认定了,冯大珰正忙这事儿呢。”

  朱翊钧摇了摇头:“都懒得背人了这是,真难看。”

  张宏不敢接话。

  朱翊钧也没在这事上多说。

  将张宏递上的名录看完之后,才开口道:“这些人,现在日子都过得不错吧。”

  张宏斟酌了一下,回道:“位置不太高,但手上确实挺阔绰的。”

  朱翊钧心中早就有数。

  这大明朝如今可以说十个官里面有十一个贪。

  官商勾结,朘剥百姓都是小事了。

  下至黎庶,上至亲王,哪个跑得了?

  户部当初不给裕王府发岁赐,阖府上下差点揭不开锅。

  最后还是向严世蕃行贿,才打通了户部的关节,把卡了三年的岁赐发了下来。

  还有此后的首辅徐阶号称徐半城,坐拥几十万亩良田,天下又谁人不知?

  海瑞奉钦命让徐阶还田,还不是灰溜溜被赶走。

  更别提各部衙门结党营私,私相授受,跑官争爵,可谓络绎不绝。

  上官如此,微末小官同样敲骨吸髓。

  踢斛淋尖,巧立税目,牵牛扒房,多不胜数。

  边军的军饷都能给你吸干!

  这已经不是个别问题了,是大明官场普遍存在的问题。

  时官已经对贪污没了廉耻之心。

  对啊,我就是贪了,没错啊,大家都在贪,怎么了吗?

  戚继光这种有心剿灭倭寇,不惮为国捐躯的人,不还是逃不出这一遭?

  为什么有这种风气?一句话,工资低。

  看看历史上正常领官俸的就知道,高仪死后连丧葬费都凑不齐,还得宫里出钱。海瑞就更惨,官位够不到宫里,还是同僚出钱下葬的。

  工资低到这个程度也就罢了,关键还经常拖欠,半薪都是烧高香。

  用顾炎武的话说,就是“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都要揭不开锅了,哪还有心情立什么廉洁牌坊。

  高尚的人只是少数,大部分人也只能随波逐流,一句不贪就要饿死了,怎么去约束他们?

  这种毫无道德廉耻约束的背景下,贪污之事,可以说蔚然成风。

  官场这样,太监就更别说了。

  巡税这差使为什么是肥差?地方上没问题也就罢了,真有问题,巡税太监可就赚的盆满钵满了!

  这税是为宫里巡的,还是为自己腰包巡的,就不好说了。

  只怕,这查账钦差跟地方,早已经形成默契了。

  看这十几名太监,一个汇报问题的都没有,反而个个腰包鼓鼓,心里就有数。

  就是不知道湖广矿税这次,是双方没谈拢,还是问题太大,有人兜不住了。

  朱翊钧思索了片刻,对张宏道:“宫里办差收钱,也就罢了,但要是有事瞒着我,我不认。”

  “这些人你看着点,别又溺水了,以后我都有用。”

  “你偷摸挑个软骨头,把湖广的实情,替我问清楚。”

  “以后我不管外廷是什么说法,宫里巡了税,我就要知道宫里的说法。”

  张宏恭听着心中一寒。

  都“偷摸”了,还能让人活?

  昨夜只觉得威严摄人,此时才觉得寒气刺骨。

  这就是天家?

  这才十岁啊!果是圣君,心狠手辣!

  朱翊钧在张宏面前也没什么好装的,正要有天家法度,才能镇住这些宦官。

  在不同的人面前要展现不同的特质,这才是政治。

  张宏在宫里有资历,手下也有人,这些事,正适合他办。

  他不宜在这事上分散太多精力,抓个小太监把情况问出来,做到心中有数也就罢了。

  现在跟湖广地方闹上才是不智之举,稍不注意就是一场“民变”,但只要这些巡税太监还在,届时总要掀起一场大案!

  如今闹得欢就让他们闹吧,自己拉好清单,秋后算账就是。

  至于太监贪污,他现在没这个能力管,饭得一口一口吃,做事也只能一步一步来。

  张宏后退一步:“奴婢这就去办。”

  朱翊钧叫住了他:“我身边的人,你再过一遍,文华殿跟两宫,安排些你的人。”

  提督太监正是负责各殿当值的,职权之内。

  张宏迟疑了片刻,才答道:“奴婢明白。”

  他没说出口的是,两宫跟文华殿,本就安插有他的人。

  这是每个大太监都会做的事。

  ……

  用完早膳,朱翊钧就得去文华殿上课了,也就是所谓日讲。

  文华殿作为皇帝便殿,自然殿阁众多。

  其中正殿是常朝的地方,后殿是皇帝经筵的地方。

  而东宫日讲,则是在文华殿右偏殿。

  朱翊钧到的时候,诸多讲官已经到齐了。

  太子日讲,可不是一对一教学。

  侍班官、讲读官、校书官、侍书官,各种名目的职官十余人,从诵读、翻书、勘校、做笔记,一条龙包办。

  他只需要坐在那里,跟着读一遍,有问题再问就行了,其余什么也不用做。

  高仪居于班首,看见太子进殿,连忙率两班讲官起身,列作一排。

  朱翊钧当先行师礼。

  诸讲官受礼后,又向嗣君行跪拜礼。

  双方先后行礼,朱翊钧当即笑出早上刚清洁过的一口白牙,上前两步。

  一把抓住高仪的手,热忱道:“先生,本宫昨日温习功课,又有所得,果真如先生言,温故而知新。”

  高仪被他这举止弄得懵了一下,皇太子什么时候跟他这么亲近了?

  一边尝试不露痕迹挣脱,一边硬着头皮道:“圣人之言,自然不会有差错,但殿下有所得,也幸有自身勤勉之功。”

  朱翊钧非但没容他挣脱,甚至过手把他小臂挽住:“更离不开先生教得好,今日学习什么?本宫已经迫不及待了。”

  说着,就拉着高仪的手往里走。

  汉高祖刘邦之事,他也能为之,大明魅魔,他做定了!

  其余的讲读官面面相觑,若有所思地跟在后面。

  到了位置,朱翊钧才恋恋不舍地将高仪手放开。

  高仪正松了口气,朱翊钧又招呼小太监:“先生肱股之臣,岂能不以礼相待?来,给先生赐个座。”

  高仪连忙拱手推拒:“殿下,臣身子骨还算硬朗,若是站立都难,也无颜盘桓内阁了。”

  朱翊钧哪里肯放过他:“先生何必托辞,现在不是常朝上,不要推拒。”

  “父皇将三位辅臣留我,特意嘱咐我善待,先生莫要让本宫不孝。”

  唱高调嘛,他最擅长了。

  高仪这种老实人,扯上大旗最好欺负。

  不等他拒绝,他就使唤小太监把座位,放在高仪身旁。

  说是赐座,其实也就是个小凳子,也就两个巴掌大,正好托住两瓣。

  高仪只觉得人生充满了赶鸭子上架。

  先帝这样,张居正这样,现在嗣君也这样。

  要说皇太子这番行止,他不感动是假的。

  主君閤前执手,一如光武旧事,还又是赐座又是言必称先帝辅臣的,这份孺慕之情,哪个文臣能拒绝。

  但,感动归感动,这座仍然是如同针毡。

  他小心地半边屁股挨着凳子,以示恭顺之心:“多谢殿下赐座。”

  朱翊钧坐到案前满意地点了点头,又随口问道:“先生,内阁可曾议好大行皇帝移灵的日子?”

  先帝灵柩如今还摆在乾清宫,朱翊钧还等着搬进去呢。

  表面问的是移灵,实际上是在问他搬进乾清宫的日子,同样,也是他应该接受劝进,准备灵前登基之时。

  高仪斟酌了一下,答道:“礼部部议报上来是本月初六移灵,初十祭告,内阁票拟同意了,就等着宫里的意思了。”

  朱翊钧掰数了一下日子,今日是初二,也就是四日后接受劝进,八日后登基大典。

  八日啊,他就要登基做皇帝了。

  他的母妃,也要做太后了。

  同时也意味着,高拱的政治生涯即将结束。

  如今是冯保高拱二人斗得最厉害的时候,冯保等的就是这个时间点,若非在这个空档,张宏都不一定能安生进司礼监。

  那么高拱有没有意识到呢?

  朱翊钧是想让高拱体面致仕的,否则他输得太难看的话,他的政治遗产同样会付诸流水。

  不说别的,单就是晋党,现在就是靠着高拱的个人威望压制着。

  若是高拱尊荣致仕,保持着随时起复的威慑,晋党也不会太难看。

  但若是还像历史上一样,被他的母妃当众传旨说“高拱专权擅政,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

  那这烂摊子,他还真不好收场。

  他如今的打算,是借助高拱好好消耗冯保一番,最好能助攻他,把东厂从冯保手上夺过来。

  等他登基之后,再顺着李氏的心意进言,让高拱致仕——按礼制,新帝登基后,所有大臣都需上辞呈,是去是留,凭上心意。

  由他主动提起此事,比冯保故意激怒李氏,至少也能保高拱一个三公之位的体面。

  如此……高仪也不必在高拱被罢免后,忧惧而死了。

  被想到的高仪似乎若有所感,他抬头看了眼出神的皇太子,左右见诸讲官已经就列,便轻轻咳嗽了一声:“殿下,日讲了。”

  朱翊钧立马回过神来,正襟危坐:“先生请,今日是该《尹至篇》了?”

  高仪摇了摇头,尽量神色淡然:“今日讲《太甲篇》。”

  说着,朱翊钧就见身旁的侍书官自己面前的书页翻到了《太甲篇》。

  他神情一顿,长长地哦了一声,没说什么,心中却心绪翻涌。

  《尚书·太甲》,只讲了一个故事——伊尹放太甲于桐宫。

  太甲是商朝的一名君王,伊尹则是四朝元老,太甲的辅政大臣。

  所谓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便是说,太甲登基之后,昏乱无度,破坏汤制定的法规,伊尹便将太甲放逐到了商汤墓地附近的别宫,自己摄政。

  伊尹摄政三年后,见太甲悔过自新,便将太甲重新请出来,还政于太甲。

  故事简单,也并不罕见,写了认错信后重新出来主持大局的人,他也不是没见过,问题在于,高仪为何突然生插了这一篇进来?

  他可不信这是教学安排,高仪不会做这种瓜田李下的事。

  只能是有意为之!

  是谁的意思?又是什么意思?

  是警告他老实点,不要步了太甲后尘?

  或者是提醒他有人要行伊、霍废立之事?

  还是……自比伊尹,摄政而后归,表明心志?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万历 第2章 母慈子孝,机心蕃茂 第3章 权柄操弄,大局为重 第4章 峥嵘初现,太子升殿 第5章 文华殿上,再行辞让 第6章 暗流涌动 第7章 孝事两宫 第8章 蛰伏待机,涓流以蓄 第9章 拿腔做势,箧书潜递 第10章 贪腐枉法,日讲太甲 第11章 蚍蜉戴盆,语出惊人 第12章 天下大弊,攘争名器 第13章 各有谋算,飞蛾赴焰 第14章 发个单章 第15章 虚空造牌,改往修来 第16章 别宫星霜,外柔内刚 第17章 软刀割心,堕溷飘茵 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无恐 第19章 俯首称臣,孤家寡人 第20章 坊间传闻,异苔同岑 第21章 积弊成病,勉从劝进 第22章 事核言直,他山之石 第23章 哀哀君父,汹汹子民 第24章 如梦方醒,金杯共饮 第25章 和衷共济,求同存异 第26章 借题发挥,克爱克威 第27章 蛛丝马迹,风雨将至 第28章 根据槃互,大戏序幕 第29章 日升月恒,居中平衡 第30章 践祚之初,群然噪呼 第31章 关于更新和追读 第32章 擦拳磨掌,你来我往 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发 第34章 浑水摸鱼,搅动时局 第35章 献替可否,无中生有 第36章 循循善诱,半推半就 第37章 疾风劲草,稳中向好 第38章 铢称寸量,分廷相抗 第39章 当轴处中,各显神通 第40章 扑朔蹊跷,作浪兴涛 第41章 粉墨登场,豁然开朗 第42章 追根究底,杀心自起 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无忌 第44章 金石之交,分道扬镳 第45章 暗伏惊雷,舍我其谁 第46章 杀人试锋,白虹贯空 第47章 夤夜闯宫,袒心剖胸 第48章 赦赏天下,云行雨洽 第49章 黯然失色,运筹画策 第50章 截镫留鞭,如日中天 第51章 三江感言&下周三上架 第52章 南来北往,诈以邀赏 第53章 布帆无恙,万人空巷 第54章 君臣相见,殊深轸念 第55章 有条不紊,心服首肯 第56章 炊金爨玉,殚精竭虑 第57章 投石问路,疑团满腹 第58章 应然归圣,实然归朕 第59章 惊雷炸响,摩拳擦掌 第60章 稔恶盈贯,记录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