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各有谋算,飞蛾赴焰
A+ A-

  “白圭,你有空去跟小孩子过家家,不妨看看这堆积如山的奏疏。”

  张居正刚一回到内阁的官署门口,就听到屋内传来高拱的声音。

  白圭是张居正的乳名,高拱为人,向来这样,唤人乳名不觉得失礼,反而自觉是折节以示亲近。

  张居正习以为常,他走进高拱的直房,挑了个椅子坐了下来:“元辅这话,我可只能当没听见。”

  高拱头也没抬,伏案疾书:“现在没外人,当差的几个,都到思善门吊唁去了。”

  张居正给自己倒了杯茶,润了润嗓子:“元辅,大行皇帝这一去,皇太子似乎当真是开了慧,言辞谈吐,令我刮目相看。”

  “依我看,日后未尝不是一代明君。”

  他赞了一声,随意说着,语气似乎在拉家常。

  高拱摇了摇头:“代有贤明,代有昏庸,有什么意义呢?”

  “世宗十四岁甫一登基,就压服了内阁朝臣,而后又厘革宿弊、振兴纲纪,难道不是明君么?可之后呢?修道二十年不上朝!”

  “白圭啊,你不要总是想着出个明君,大明朝就能万世不易了,再是早慧,能比得过你我科考之辈?”

  高拱什么大逆不道的话都往外吐,张居正只能沉默。

  过了良久,张居正才开口:“肃卿,你我人臣始终是人臣,君上终究是君上。”

  高拱嗯了一声,显然没放在心上:“君上自然是君上,尤其像先帝这般托政内阁的君上,是真的好君上。”

  张居正心中叹了口气。

  这就是他与高拱无法弥补的分歧了——高拱太激进了!

  换句话说,高拱不着实际,太过想当然了。

  他张居正是想做主持大政没错,但他还能活多久呢?

  挽天倾之后,大政与新法,他会一并交还给君上,哪怕像商鞅一样,去人留政也未尝不可,他并不贪恋权势。

  但高拱却不这样想,这位金石之交看腻了忠臣明君这一套,巴不得自今以后,所有君上都垂拱而治。

  简直异想天开!

  他不知道高拱想做到什么地步,但无论如何,都不现实。

  弹压一时,尚且可控,若是真像高拱这般做,权柄被侵蚀的君上,必然会依仗司礼监疯狂反噬,内外对抗。

  大明朝,经不起折腾了。

  可惜,他知道自己说服不了高肃卿,就像他张居正也不会认同高肃卿一样。

  张居正轻轻略过了这个话题:“元辅这是在写弹劾冯保的奏疏?”

  高拱摆了摆手:“弹劾的奏疏我方才已经送进宫了,这是宣大的事,我在给王崇古写信。”

  张居正听到弹劾冯保的奏疏刚送出去,眼神闪了一下。

  面上却不露声色:“宣大的事,兵部杨尚书那边什么意思?”

  高拱顿了顿,又继续写道:“杨博说,宣大那边的鞑靼闹得确实厉害,边军又欠饷太久,王崇古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张居正惊了一下:“王崇古弹压不住边军了?”

  这可不能等闲视之。

  高拱嗤笑一声:“是杨博弹压不住王崇古了!”

  他递过一份奏疏:“你看看吧。”

  张居正起身接过,看着封皮,是一份御史巡奏。

  他带着疑惑,翻开了这份奏疏。

  一目十行扫了一遍,张居正表情立马变得凝重。

  他敛容道:“去岁购买的五万匹战马,能用的竟然只有三万匹!?”

  高拱事前就看过,自然知道张居正在说什么,他语气中带着怒意:“非止如此,去年兵部给他的定额是七万匹!”

  “今年正月,太仆寺的马价银全都发过去了。”

  “蒙古人马没卖出去,就是为这事闹呢!”

  张居正合上奏疏,眉头皱起。

  原来如此,草原各部就等着互市填饱肚子了,此事打了折扣,不闹才怪。

  至于买马银钱的去向,自然不言而喻。

  就这样还有脸说欠饷?远了不说,今年二月才发了二十七万两军饷到宣大!

  宣府的商赋,甚至不必往中枢上交,如今却还在问中枢讨钱!

  宣大简直快变成一颗吸血的肉瘤了!

  张居正开口道:“那元辅这封信是……”

  中枢去函那是公对公,就没了转圜的余地。

  高拱显然不愿意闹到这一步,这才以个人名义写信。

  高拱冷哼一声:“我在问他,这般高筑墙、缓积粮,准备什么时候反。”

  张居正知道高拱说的气话,他摇了摇头:“元辅,要说王崇古挟寇自重,贪婪无度我是信的,若说他准备反,恐怕有些言重了。”

  “他两个儿子可还在京城呢。”

  大明朝是岌岌可危了,但这个出头鸟,现在还没人敢做。

  高拱闻言,沉默了一会。

  最后还是叹了一口气:“白圭啊,这我何尝不知,只是期望他收敛一些罢了。”

  “俺答封贡(蒙古某部族臣服内附),他是立了功的,入阁都是临门一脚,我怕他晚节不保啊。”

  他跟王崇古是同一年的进士,私交不差。

  张居正也跟着愁眉:“国事艰难啊。”

  高拱很快收敛了情绪,摆了摆手:“白圭先去签署公务吧,多事之秋,我实在处理不过来了。”

  张居正点了点头,起身道:“正好,我同子象还要跟礼部议先帝的庙号,先去了。”

  说罢,转身便从屋里退了出去。

  高拱看着张居正离去的身影,面色缓缓变得严肃。

  在空无一人的直房内,冷声开口道:“本阁的话,都听到了吗?”

  话音刚落,他案后的屏风中,走出一道人影。

  他缓缓走到高拱身旁:“该听到的,都听到了。”

  高拱拿起刚刚写好的信,侧过脸直勾勾盯着他:“张四维,把这封信传到你舅舅王崇古手里。”

  “帮我再带一句话,就说,他在宣大已经尾大不掉了,我不会再信任他,他明年就得给我来中枢,入阁都可以!”

  “否则,就在宣大给我反了,本阁届时将其余几镇抽调一空,也要斩了他祭旗!”

  毫不掩饰的怒气,让张四维打了个颤。

  这话别人说,他能当做是色厉内荏,但从高拱口中说出来,他不敢不信。

  张四维伸出手,从高拱手里接过信,迟疑道:“元辅,入阁之事,杨尚书知道吗……”

  别看张四维只是吏部侍郎,但封疆大吏王崇古是他舅舅,党魁杨博是他表兄的岳丈,他本身更是晋商背后的大掌柜。

  可以说,这位就是晋党的太子爷。

  下一代晋党魁首,非他莫属。

  身份地位举足轻重,不是区区官职可以道明。

  此时高拱拿出内阁的条件,换取王崇古对宣大放手,他自然要站在晋党的立场上,确认一二。

  毕竟杨博还是晋党的党魁,王崇古的顶头上司。

  若是当真如高拱所言,他怕杨博心生嫌隙,跟他舅舅起内讧就不妙了。

  高拱并未正面回答,只是道:“你只管带话便是。”

  他言尽于此,自己已经跟杨博通过气了,但张四维不配让他解释。

  张四维图穷匕见,开口道:“元辅……我晋党不比其他,或许,能否再给杨尚书许个名额?”

  “到时候咱们能多出些力……”

  他们堂堂晋党,要钱有晋商,要权有杨博,要兵有王崇古,这等实力,难道不比南直隶,湖广,浙江地方这些货色更值得争取?

  不讨价还价一番,才是说不过去。

  高拱懒得答话,晋党以为他高拱是什么人?他会出于自身志向而退让些许,却不会被任何人胁迫!

  若非实相权之事,千难万难,需要诸多文臣勠力同心,他未必会容张四维这在里聒噪。

  不错,实相才是他高拱的图谋!

  如今的内阁,与历朝的三省制不同。

  内阁看似是宰相官署,其实不过是天子私署,阁臣实际上的官职,是殿阁大学士,五品而已,只为天子参谋之用。

  设立以来,就没有宰相的名实。

  只在各位辅臣一代代揽权之后,继夏言、严嵩等人,一直到了高拱这里,才逐渐有了宰辅之实。

  但即便如此,天子私署,五品官阶,其位份官制,仍然是先天不足,可以因人而成,却不是常例制度。

  除非——实相权,真正在礼制上,将内阁提到宰相的地位上!

  而这就需要提高内阁官衔品阶,还需要将司礼监的一票否决权夺过来,更需要文臣士林鼎力相助!

  若非如此,他何必容忍晋党、浙党之流,乃至一再示好南直隶。

  若非如此,他何必在吏部尚书之位上,盘桓不去。

  若非如此,他何必两度举荐掌印之人,以至于如今又针对冯保?外人还只当他心眼小爱记仇,当真是看轻他高肃卿了。

  想到这里,高拱更不耐烦张四维这个,以小人之心揣度他的货色了。

  他拂袖一指:“从侧门出去。”

  高拱积威日久,张四维不敢再多说,连忙止住话头。

  但他却没有离开,反而又提起另外一事:“元辅,弹劾冯保的奏疏,我用太监陈洪的路子给您送进去了。”

  “不过……冯保深受李氏信重,一些贪腐,隔绝内外之词,恐怕没什么用吧?”

  现在晋党是在高拱身上下注了,投资这种事,他自然要好生过问一番,否则出了纰漏就晚了。

  高拱瞥了张四维一眼,嘲弄一声。

  他捻着胡须,脸上显得有些得意,开口说道:“本阁昨日受了气,要是没动作,岂不更会让他起警惕之心?”

  “这不过障眼法罢了,且让他先得意几日,本阁的真正的手段,还未使出来呢。”

  他从桌案下,拿出一份奏疏《新政所急五事》。

  张四维刚看到封皮几个字,高拱便又收了回去。

  他连忙问道:“元辅这是……”

  高拱没有正面回答:“届时你就知道了。”

  “本阁不出手则已,出手就要将司礼监按死!合我内阁、六部九卿、言官士林、及各地方督抚之声势,李氏也挡不住!”

  张四维不敢深究,连忙阿谀道:“元辅胸怀山川,渊图远算,是我多虑了,我晋党定做元辅附骥之尾。”

  高拱淡淡得看了张四维一眼。

  心中盘算着内阁实相权之后,如何打烂拆散这些晋党浙党,面上却告诫道:“好了,回去多跟杨博学学,别整天琢磨你那些蝇营狗苟。”

  张四维再度被赶,无奈行了一礼,准备退出去。

  刚退了一步,他似乎想起什么,又顿住了。

  突然开口道:“元辅,张居正明哲保身,高仪首鼠两端,恐怕都不能托付大事。”

  “今晨,我看到皇太子对高仪孺慕非常,二人关系似乎非同一般,高仪未必会赞同元辅虚君实相之事。”

  别看高拱如今大权在握,其实每一名阁臣都不容小觑。

  若是真给高仪打出尊主上威福的保皇党旗帜,只怕麻烦不小。

  高拱却不以为意。

  他为了成事,才将内阁之位,许给晋党跟南直隶这些结党营私的白眼狼,也就是团结各方罢了。

  等内阁从他手里交出去的时候,必然是已将这些结党之徒都淘撤干净,留下个能者上劣者下、能治国理政的中枢相府。

  真的做事,还是得依靠高仪、张居正这些心怀公事的循吏。

  现在营私之辈还说起高仪张居正不可靠了,真是到倒反天罡。

  他摆了摆手,随意说道:“既为文臣,焉有不赞成此事的道理?”

  “再者,子象白圭二人,万事以我马首是瞻。”

  “虽然我还未跟他们交底,但……”

  张四维壮起胆子,突然打断了高拱:“元辅,三思。”

  高拱蹙眉看向他。

  张四维见状,连忙劝道:“元辅,若届时事有不成又如何?”

  “我等微末之身还能相安无事,但您这样的阁臣若有参与,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既然您与他们私交甚笃,何不为他们多想想,这也是为他二人好。”

  似乎这句话打动了高拱。

  他略微思索后,终于缓缓点头。

  高拱开口道:“也罢,届时我会让高仪告病暂休,张居正视山陵。”

  所谓视山陵,就是去检查先帝的陵寝,修得怎么样。

  历来都要阁臣领头。

  一来一回,要耗些时日的功夫。

  张四维松了口气,这次终于退了下去。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万历 第2章 母慈子孝,机心蕃茂 第3章 权柄操弄,大局为重 第4章 峥嵘初现,太子升殿 第5章 文华殿上,再行辞让 第6章 暗流涌动 第7章 孝事两宫 第8章 蛰伏待机,涓流以蓄 第9章 拿腔做势,箧书潜递 第10章 贪腐枉法,日讲太甲 第11章 蚍蜉戴盆,语出惊人 第12章 天下大弊,攘争名器 第13章 各有谋算,飞蛾赴焰 第14章 发个单章 第15章 虚空造牌,改往修来 第16章 别宫星霜,外柔内刚 第17章 软刀割心,堕溷飘茵 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无恐 第19章 俯首称臣,孤家寡人 第20章 坊间传闻,异苔同岑 第21章 积弊成病,勉从劝进 第22章 事核言直,他山之石 第23章 哀哀君父,汹汹子民 第24章 如梦方醒,金杯共饮 第25章 和衷共济,求同存异 第26章 借题发挥,克爱克威 第27章 蛛丝马迹,风雨将至 第28章 根据槃互,大戏序幕 第29章 日升月恒,居中平衡 第30章 践祚之初,群然噪呼 第31章 关于更新和追读 第32章 擦拳磨掌,你来我往 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发 第34章 浑水摸鱼,搅动时局 第35章 献替可否,无中生有 第36章 循循善诱,半推半就 第37章 疾风劲草,稳中向好 第38章 铢称寸量,分廷相抗 第39章 当轴处中,各显神通 第40章 扑朔蹊跷,作浪兴涛 第41章 粉墨登场,豁然开朗 第42章 追根究底,杀心自起 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无忌 第44章 金石之交,分道扬镳 第45章 暗伏惊雷,舍我其谁 第46章 杀人试锋,白虹贯空 第47章 夤夜闯宫,袒心剖胸 第48章 赦赏天下,云行雨洽 第49章 黯然失色,运筹画策 第50章 截镫留鞭,如日中天 第51章 三江感言&下周三上架 第52章 南来北往,诈以邀赏 第53章 布帆无恙,万人空巷 第54章 君臣相见,殊深轸念 第55章 有条不紊,心服首肯 第56章 炊金爨玉,殚精竭虑 第57章 投石问路,疑团满腹 第58章 应然归圣,实然归朕 第59章 惊雷炸响,摩拳擦掌 第60章 稔恶盈贯,记录在案